我們一輩上了年紀的業餘球友,閒談最愛開玩笑揶揄老友:「咁博做乜?小心啲打多幾年波啊!」
「唉!年紀大,機器壞梗有啦!」
原來,全球接近6千萬參與高球運動人士中,年齡在65歲以上佔25%。
我們本來以為打高爾夫球一切創傷或技術退步,一句年事已髙已能解䆁過去。更且,有逾53%的成熟業餘球手因關節和軟組織過緊或不當姿勢而受傷患困擾,真是非同小可。
打球造成慢性傷患
適逢養和醫院、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高爾夫球總會於2011年至2015年間聯合進行一項研究。上月作出了一個學術報告,就以高爾夫球這類重覆動作多的運動,容易對球手造成慢性的傷患,包括肌肉、筋腱或韌帶拉傷及過勞性創傷等作出個別評估和分析,所以非聽不可。
研究非只針對成熟業餘球手,亦有年青高爾夫球手體能因素與運動表現的關係。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表示:
「勞損性運動創傷往往因早期傷勢不明顯,而令球手忽略或延誤求醫,他們繼續以錯誤姿勢做運動,令創傷加劇,以致不能繼續運動,嚴重的更會影響日常生活。」
錯誤姿勢令創傷加劇
而且,無論是否專業高球手,由於高球運動涉及揮桿動作,屬高速及重複單一方向轉動。以一場球賽為例,揮桿至少過百次以上,容易增加脊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的負荷。若本身柔韌性低和關節穩定性不足,以及沒有進行適當熱身運動,會造成手腕、腰背、肩膀和臀部等不同程度的創傷。
運動創傷分很多類,而最常見的高球手創傷包括肌肉扯傷(Muscle Strain)、筋腱拉傷(Sprained Ligament or Tendon)和筋腱勞損(Overuse Tendinopathy)。下腰背痛亦是頭號問題,大部份業餘球手患上此症都緣自不正確擊球動作和技巧。
參與是次研究調查的對象分為兩組:第一組是14位由14至22歲的本地男女年青球手,以及第二組為34位由41至66歲、球齡由5至25年不等的成熟球手。
研究針對球手的脊椎旋轉角度、髖關節旋轉角度,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及外旋肌力量、肩關節外旋肌力、髖屈肌的柔韌度和軀幹力量等體能因素進行評估及數據分析,並就訓練前後結果對照比較,統計數字非常科學。
而以發揮打球表現而言,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符少娥博士指出:
「是次研究發現,年輕球手表現(差點指數) 與腰椎及髖關節的總旋轉角度關係最大,即角度愈大,差點愈少。年輕高球手經過加強訓練後,髖關節屈伸肌幅度,髖關節內旋角度,軀幹力量和拋擲距離明顯改善,研究顯示拋擲距離增加可加快擊球速度,提升高球表現。」
陳芷澄積極參於「智Fit」計劃
就此報告,養和醫院推出一個名為「智Fit高球手計劃」。養和醫院負責運動復康的物理治療師周文亮解釋:「這計劃特點是著重球手、敎練、物理治療師和大學專家四者之間的緊密合作和溝通,將揮桿動作和表現數據化,為球手制定全方位個人化訓練及治療。計劃能加強球手擊球的穩定性及揮桿動作的準繩度,能提升球手的表現之餘,更減低球手在運動中受傷機會。」
這集運動訓練、預防受傷及治療於一身,配合專門、高科技的先進器材,為球手進行全面體能評估及分析,現時世界業餘排名第十九位的香港本地青年球手陳芷澄(Tiffany Chan)和香港代表隊教練謝道偉(Brad Schadewitz)也有積極參於。
各位球友,我上了一課。更詳細資料,可在此尋:http://www.hksh.com/en/whats-new/be-smartfit-golfer-professional-physical-training-essential-better-performance-and-injury
#####
本文原於《Golf Digest/高球文摘》香港版刊出
[ #高球風雲 ]